■人物名片
  劉世錦 長灘島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簡介:作為一位長期以來致力於經濟理論和政策問題研究的經濟學家,劉世錦在企業改革、經濟制度變遷、宏觀經濟政策、產業發展與政策等領域有著深厚的科研積澱,曾主持過多項國家重大政策固態硬碟推薦研究課題。
  “確保中國經濟這艘巨輪行穩致餐飲設備推薦遠”。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鋪定基調。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宏觀調控的目標,7.5%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4.6%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和3.5%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三大指標鎖定威剛記憶卡了中國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
  2014年,發達經濟體複蘇進程依舊曲折,新固態硬碟推薦興經濟體脆弱性逐漸顯現,國內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為什麼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目標不變?在必要和可能之間、在轉型升級和保持合理增長速度之間,如何找到一個“黃金平衡點”?處於“爬坡過坎”階段的中國經濟,怎樣才能提質增效?南方日報獨家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博士。
  南方日報記者 龍金光
  實習生 鄒小玲 北京報道
  欄目統籌:王暉輝
  增速
  7.5%增速有利於增強微觀主體對中高速增長的適應能力
  東部地區的經濟運行在較低增速區間趨穩,意義不應低估。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占到中國經濟總量的大頭,這些地區穩住了,中國經濟大局基本上也穩住了。另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增長走穩,或許預示著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增長在一個時期後也將逐步走穩
  南方日報: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分別是7.5%、4.6%和3.5%。為什麼2014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不變?
  劉世錦:2014年,世界經濟將延續發達國家艱難複蘇而新興經濟體相對減速的格局,中國經濟仍處在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過渡的階段。預計中國經濟增速仍有一定的下行壓力,但如果宏觀調控政策適度,全年平均保持在7.5%附近可能性較大。一定時期內保持這樣的增速,既有利於為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相對寬鬆的宏觀環境,也有利於逐步增強微觀主體對中高速增長的適應能力。
  南方日報:中央對經濟形勢做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在你看來,當前中國經濟呈現出哪些新的積極變化?
  劉世錦:在增長速度放緩的同時,中國經濟已經和正在出現一些具有中長期意義的積極變化。
  首先,與增長速度放緩相適應,中國經濟的供需結構已經或正在發生轉折性變化。中國經濟通常被認為是投資為主、工業為主、較多依靠外需的經濟結構,改變這種結構被認為是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而消費率則從2010年開始,扭轉了長期下滑的態勢。過去一些年,中國的外貿出口增幅經常保持在20%以上,目前已經回落到5—10%的增長區間,這一調整已不能主要歸因於外需變化,而更多地要由隨著匯率和國內要素成本上升而出現的出口競爭力變化來解釋。未來的經濟結構,將逐步轉向以消費、服務業為主,更多地依靠內需,更多地從要素效率提升獲取動力。這樣一種新結構與增長速度放緩是適應的。
  就業形勢基本穩定,新增就業總量對經濟增長下滑的“容忍度”提高。近些年,隨著經濟總量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服務業比重的上升,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提升。2008年以前,GDP增速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城鎮新增就業數量不足100萬;2008年以後,該值平均為140萬,2013年甚至達到了170萬。
  經濟增速回落過程中,通脹水平保持基本穩定。企業利潤形勢有所好轉,虧損面沒有進一步擴大。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增速分別為11.2%和12.2%,儘管收入增速與2012年基本持平,但利潤增速和利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利潤對收入彈性的變化,說明瞭一部分企業可能已經開始適應中高速增長階段,在控製成本、開發新產品或者開拓新領域等取得了成效。
  率先回落的東部沿海地區逐步適應新環境,呈現增長走穩的跡象。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首先從東部沿海地區起步,當進入經濟階段轉換期後,這些發展水平更高的地區增長速度率先回落是合乎邏輯的。近年來東部沿海幾個經濟大省市增長率已經下了一個臺階,部分地區增長率已經降到7%左右。可以觀察到,東部地區目前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過程有所加快,部分低效企業被市場淘汰,企業虧損面下降,大部分企業經營狀況逐步趨於穩定。東部地區的經濟運行在較低增速區間趨穩,意義不應低估。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占到中國經濟總量的大頭,這些地區穩住了,中國經濟大局基本上也穩住了。另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增長走穩,或許預示著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增長在一個時期後也將逐步走穩。
  投資
  房地產投資增速預計繼續下降 區域分化格局日趨明顯
  製造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三者相加大致占全社會投資的80%左右,穩住它們,整個投資態勢就基本穩住了
  南方日報:2014年進出口總額預期增長7.5%左右,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了7.6%,並沒有實現8%的預期目標,怎麼看待今年的外貿目標?
  劉世錦:2014年,發達經濟體總體上維持弱複蘇的態勢。國際經濟危機之後,美國經濟的再平衡取得一定成效,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兩黨達成了上調債務上限的協議,也有利於經濟繼續複蘇。不過,由於美聯儲持續縮減量化寬鬆政策力度,經濟增長的動能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歐元區方面,愛爾蘭、葡萄牙等部分外圍國家的債務問題有所緩解,外部需求也可能會成為歐元區經濟複蘇的動力。另一方面,受到銀行業資本不足、高失業等問題的困擾,複蘇前景依舊不甚明朗;日本在推行安倍經濟學之後,經濟出現了一定的複蘇,長期的通縮也有所緩解,但結構性改革進展緩慢,消費稅改革可能對經濟增速造成負面影響。
  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匯率升值以及國內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相對競爭力有所下降,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市場所占的份額基本保持穩定,進一步提升空間不大。新興市場需求對中國出口的貢獻比重持續增大,但從去年年中以來,由於經濟增長放緩、國內政治動蕩、財政和貨幣紀律鬆弛、經常項目赤字過大等因素,部分國家出現了資本大規模外流、貨幣大幅貶值的現象,經濟運行的脆弱性有所增加。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中國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長很難像過去那樣連續20%以上的增長。何況,新興市場自身收入和需求的增長,實際上也受到中國自身增速回落的影響。
  南方日報: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17.5%,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安排4576億元,今年投資的著力點在哪?
  劉世錦:在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當中,製造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三者相加大致占全社會投資的80%左右,穩住它們,整個投資態勢就基本穩住了。
  2014年,房地產投資增速預計繼續下降,而且區域分化的格局日趨明顯。以占房地產投資約70%的城鎮住宅投資為例,隨著城鎮住宅年度需求峰值的逐步逼近,住宅實際投資增速也將明顯放緩。與此同時,二三線城市的住宅庫存連續三年保持了較快增長,年均增幅超過了30%。2014年房地產投資幅度預計在2013年基礎上繼續小幅回落,全年大致增長17%左右。
  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繼續依賴土地出讓收入或土地抵押作為融資手段的空間越來越小。但另一方面,由於土地拆遷成本不斷上升等剛性因素的存在,地方政府能夠獲得的凈收入占地方全部預算的比重不斷下降。
  走勢
  “企業可盈利”應被視為中國經濟轉型成功關鍵性指標
  從大的背景看,我國經濟仍處在由高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轉換期。這個中高速增長的“底在何處”,還沒有探明,或者說,中高速增長的均衡點還沒有找到
  南方日報:目前這種增長走勢能夠持續多長時間?
  劉世錦:從大的背景看,我國經濟仍處在由高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轉換期。這個中高速增長的“底在何處”,還沒有探明,或者說,中高速增長的均衡點還沒有找到。從國際經驗看,日本、韓國從高速增長期回落時,增速下降幅度接近50%。我國是一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大國,高速增長回落後的均衡點可能會高一些,比如在7%左右,或者6—7%之間。對近一個時期的增長回升,我們的判斷還是由存貨調整、預期改善而引起的一個比較弱的短期回升,不一定穩得住,還可能有一個探底的過程。
  與此同時,眼光應當放遠一些,力爭今後一兩年實現增長階段的轉換,進入一個新的穩定增長軌道或者狀態。對此可以給出一個概念,比如“經濟增長的新常態”,或者“中高速穩定增長期”。其含義是,中高速增長的“底”已經探明,比如說7%左右;這樣一個速度能夠穩得住,且能夠持續較長一個時期,比如5年或者更長時間。
  南方日報:在這樣一個經濟增長的新常態,需要特別註意哪些問題?
  劉世錦:這樣一個經濟增長的新常態,應具備若干特征,包括經濟增長率從原來10%左右,逐步過渡並穩定在新的均衡點上,比如7%左右;經濟結構呈現轉折性變化,增長將更多依托消費、服務業和內需的帶動;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加快,資源環境壓力舒緩,增長的可持續性增強,勞動生產率提升能有效抵減要素成本上升的影響;經濟增長能夠提供相對充裕的工作崗位,產業調整與人力資本結構基本適應;財政、金融、產業等方面的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並逐步化解;企業總體上能夠實現穩定盈利,政府財政和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中等收入群體穩步擴大,等等。
  對這一增長新常態,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六可”的目標:企業可盈利,財政可持續,就業可充分,風險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資源環境可持續。做到這六條都不容易,這裡想強調一下“企業可盈利”。看起來這是一個常識性問題,但往往容易被忽視。實際上,這一條很關鍵,是其他幾條的基礎。如果企業盈利水平明顯下降,甚至出現大面積虧損,財政收入將可能更大幅度下滑,財政、金融風險不可避免地加劇,企業也將難以通過擴大生產而增加就業,反而可能減少工作崗位,民生改善、資源環境可持續也無從談起。所以,“企業可盈利”應被視為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經濟轉型成功的關鍵性指標。
  風險
  需在有效管控風險與促進長期結構調整間尋求平衡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突出風險主要有四個方面,分別是流動性風險、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風險和產能過剩問題。
  南方日報:在“三期疊加”的新時期,我國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新問題、新矛盾。在你看來,面臨的主要風險還有哪些?
  劉世錦: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突出風險主要有四個方面,分別是流動性風險、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風險和產能過剩問題。這四類風險通過影子銀行、土地、地方融資平臺、國有企業等渠道,相互交織、相互傳導,形成一個風險傳遞的循環,短期的改革推進和政策選擇,都需要在有效管控風險與促進長期結構調整之間尋求平衡。
  這四大風險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其基本傳導機制如下:首先,地方融資平臺依托政府的顯性或隱性擔保,財務約束不夠硬,再加上各類績效考核的影響,往往投資衝動比較強,對投融資成本的敏感性較弱。同時,由於過去幾年房地產需求增長較快,房地產投資存在較高盈利預期,一旦融資受到限制,與房地產相關的企業通常會努力通過非傳統渠道獲取資金。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對資金的需求,一起推高了全社會資金的邊際成本,使大多數實體經濟無力負擔。
  其次,部分製造業部門存在比較明顯的產能過剩,地方融資平臺資金使用效率偏低,這就出現了一些企業的利潤水平低於融資成本的現象,當然也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基礎資產質量。實體經濟盈利並不足以支撐高企的資金價格,繼而導致資金脫離實體部門,大量本來有創新能力、可盈利的實體部門,無法得到必要的金融資金支持,整個實體部門的盈利水平進一步惡化。而且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不少與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直接干預有關,受到以流轉稅為主的稅制激勵、地方競爭的影響,很多過剩產能很難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再次,銀行主導的金融機構,在追求利潤和規避監管的驅動下,開始尋求通過表外業務和同業業務擴張資產,影子銀行規模明顯擴大。特別是中小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為支撐長期資產擴張,資金來源高度依賴同業市場和短期理財產品。杠桿不斷被推高,融資鏈條不斷拉長,資金在金融系統內自我擴張過快,與實體經濟更為脫節。高成本資金無法流向其他實體部門,特別是有活力的中小實體企業,而是最終又流向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使本來就錯配的資源問題進一步積累,杠桿率進一步升高。
  最後,由於中小銀行及影子銀行以大量短期負債支撐長期資產的擴張,資產負債期限、結構、投向的錯配問題不斷積累。這些機構的資金鏈滾動與維持,高度依賴從同業市場、理財市場持續獲取短期資金。以四大國有銀行為首的資金的凈借(流)出者感到資金鏈收緊,對資金借出稍微收縮,貨幣市場資金價格就會快速跳升。而資金價格走高,各機構對系統性流動性短缺的擔憂增加,即便短期資金充足的機構也不願拆出資金,一定程度出現“有價無市”局面,使得資金緊張機構拆借更困難,進一步推高資金價格。
  改革
  攻堅性改革和探索性改革要齊頭併進
  防控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以破除行政性壟斷、促進競爭為重點加快基礎產業領域改革,以服務業為重點加快對外開放和對內放開等,是今後一個時期應著力推進的改革領域。
  南方日報:應對增長階段轉換期的挑戰和風險,爭取在不長時間內平穩轉入經濟增長的新常態,你有哪些建言?
  劉世錦:通過深化改革化解風險,促進經濟轉入增長新常態。最重要的是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力爭在增速下一個臺階的同時,經濟質量上一個臺階。此外,要特別重視改革增長效應,把那些有利於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改革放在優先位置。這一點在改革初期尤為重要。
  今後一個時期的改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攻堅性改革,對那些看得比較準、條件大體具備、風險可以承受的“硬骨頭”問題,集中力量和時間,爭取取得決定性進展。另一類是探索性改革,對那些方向和目標大體明確,但改革路徑和方法仍有較大不確定性領域,允許和鼓勵地方、基層開展試點,給出較大的“自選動作”空間。在試點的基礎上比較、選擇,將那些有普遍意義的內容上升為全國性政策。
  南方日報:改革千頭萬緒,具體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劉世錦:具體來看,今後一個時期應著力從五個方面推進改革。
  防控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當前財政金融風險隱患集中在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等領域。應正確處理局部風險和全局風險的關係,通過改革強化約束、增進效率,以局部風險有序釋放爭取不出現系統性風險。分類清理地方融資平臺,建立明確的懲戒機制,在條件具備的城市試行地方發債,規範和重建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和融資能力。當務之急是確立有關當事者切實承擔風險和責任、推動改革和重組,又有利於防控全局性風險的違約處理機制。加快全國不動產信息系統建設和聯網,明確全面開徵房地產稅的時間表,推動徵地制度改革和集體土地入市交易,從而增加住房有效供給,穩定房價預期,並逐步改變地方政府的收入模式。
  以破除行政性壟斷、促進競爭為重點加快基礎產業領域改革。非貿易部門的低效率,集中體現在基礎產業。在這一領域的放寬準入上,應該有一些標誌性的大動作,既要“放小”,也要“放大”。具體來說,在行政性壟斷問題突出的基礎產業領域,放進去一兩個大的競爭者,能夠產生有效競爭。比如,鐵路改革,要拿出幾個區域或大的項目,讓外部投資者,包括地方政府和民營投資者去組建新的鐵路公司;同樣在石油領域、電信領域,允許以民營資本為主發起形成大的運營商。
  以降成本為重點促進企業盈利模式轉換。從國際和國內經驗看,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和盈利模式,最根本和直接的體現就是降低成本。從廣東、浙江等地的情況看,當前對企業轉型升級形成嚴重制約是六項成本,即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資金成本、流通成本、知識產權保護成本和準入成本。需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和勞動生產率;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等等。
  以服務業為重點,加快對外開放和對內放開。按照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著力推進金融、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對外開放。
  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高競爭力的製造業與高質量的服務業是密不可分的。必須汲取一些國家製造業空心化的教訓,毫不動搖地持續發展製造業,重點是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逐步實現由低成本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換。關鍵要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通過競爭形成一批創新型行業龍頭大企業和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原標題:深化改革促進經濟轉入增長新常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g52ngywv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