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京時間9月19日,李娜在微博上宣佈退役,9月21日,李娜在國家網球中心召開退役新聞發佈會。(9月21日中國新聞網)
  在新聞發佈會上,娜姐以十分從容而動情的開頭,表達了對說再見的感慨。這種感慨是每個真正瞭解她的人所能感同身受的。“近15年來,我們彼此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娜姐此前在公開信中敲出的第一句話,凝練地訴說著昨日的故事,冷靜而堅定。如果這是一番關於退役的總結陳詞,這應該是最為貼切而具體的。15年來,這個來自江城武漢的女子,從網球低級別賽事一路打到大滿貫賽事,創造出太多明晃晃的不可能:第一個一年內兩次闖進大滿貫賽事決賽的中國人,第一個登臨羅蘭·加洛斯球場最高領獎台的亞洲本土選手。如果說,娜姐把這些歷史甩在身後的輝煌,尚足以讓網球生態和國家榮譽開始走進我們的生活,那麼,那些與娜姐所關聯著的言說和另類,雖與榮光無關,卻是歷史的創造,而這沉澱出你我彼此生活中最深刻的那部分。
  這應始自2002年的那場突然退役,娜姐幾乎以逃離的方式,丟下了中國運動員的外衣。要知道,曾有體育總局高層官員聲稱他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運動員”。國際化後的單飛,雖然仍生活在無遠弗界的“集體溫暖”之中,但並不妨礙娜姐以“搖滾”氣質,出現在場上場外,攪動著刻板低沉的中國體壇以及敏感刻薄的輿論場。
  讓人唏噓不已的是,當娜姐以明顯區別於“中國運動員”的幽默表達,讓她成為在國際賽場上最會表達最會與公眾交流的“中國女運動員”時,卻也以格格不入的“另類”,讓她成為輿論風口浪尖上的主角,如領獎場上未提“感謝祖國”、領導接機時不露笑臉、恩師擁抱遭遇臭臉、記者會上語出驚人等等。拋卻媒體的放大和過度解讀,“感謝祖國”不應該成為一種程序式的表達,領導接機或是重金獎勵也不應該成為割裂做人與做事的評價樣本,賽場上失利的愧疚也不應該成為對當事個體的道德綁架。
  站在今時來看,當我們表現出對一個“中國女運動員”退役的難以接受,一同於對她此前種種另類言說和舉動的情緒焦慮時,我們是否該做一番這樣的檢視:我們無法接受的是作為個體——李娜的退役還是一個象徵國家榮譽標簽的離開呢?我們無法接受的是她的“另類”還是在堅硬世俗標準下的改變呢?事實上,無論是她個性化的表達或是抗爭,所展現的都是生動而具體的個人。
  這種剝離於舉國體制之外的個性,無論是根植於李娜的內心深處,或是基於現實的憤懣抗爭,從一開始便展露出魅力,雖然無法就此論定李娜後來的成功,應因於脫離組織羈絆後單飛的成長,但至少可以證明的是,在這條路上,她可以走得更精彩。精彩的不僅僅在於獎章上的榮光,更在於始終屹立的個體姿態。即便是不得不公開的下場,也可以不失個性,堅持初心。
  從李娜身上,更值得珍視和欣賞的,是她在不斷與人生的和解中所展現出的智慧。在最初與體制的抗爭時,她選擇了不告知的逃離,但是當她同時說出“我為自己而戰”和“我愛國家”時,以及此後她與媒體和觀眾的對話中,都能看到一種成熟的妥協,這既是對現實的妥協,又何嘗不是在以個體的力量實現可能的改變呢?與現實和解,與人生和解,一直到這次充滿氣質的退役。能在正確的時候做出“最正確的決定”,能把工作當成關註自己的狀態,能在有限的篇幅表達滿滿的感恩,能在名利之中不忘初心,李娜在實現人生的再一次和解中,做到了對自己的發現。發現自己,和解人生,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事情呀。
  李娜的存在,能否再次複製,難以一概而論,至少在輝煌戰績的延續上,顯然是後繼有人了,但是作為個體的存在,李娜恐怕依然是以個案式存在的不可複製,尤其是在個體價值的認知和堅守上。從更宏大的範疇來看,職業體育的繁榮與難以撼動的舉國體制,存在無可調和的矛盾,這顯然不是個體所能和解的尷尬。
  文/高亞洲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娜姐退役是與人生的又一次華麗和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g52ngywv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